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深入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疫苗接种意识提升,业界认为,中国疫苗企业厂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疫苗本地化研发及生产供应能力有望提升。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3~5年内,有更多的疫苗本地化项目能够在全球落地,为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本地生产、高质量的疫苗产品。”科兴控股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席孟伟宁20日在一场媒体交流会上如是称。
孟伟宁告诉第一财经,疫苗研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摸清当地的流行病情况,并做好疾病基层研究和技术研究等工作。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还需配备标准化的疫苗生产基础设施和质量监管体系,这样方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科兴认为,“一带一路”所提出的“共建原则”,既是指中国疫苗企业通过技术授权将疫苗生产能力进行输出,也需要帮助原来不具备本地化疫苗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摆脱“疫苗依赖”,真正让疫苗产品在这些国家更可及和更可负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前发布的英文报告《“一带一路”疫苗伙伴:中国疫苗的国际生产和供给》中也提到,新冠疫情期间,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曾在疫苗分发上出现过一个重大失误,即是依赖一个或几个生产基地有限的供应和物流可用性。
该报告进一步举例说,2021年3月,印度停止了所有疫苗出口,原因是国内暴发的新冠Delta变种,这大大降低了COVAX的速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 下所构建的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在国家间共享和分发疫苗的有益经验,这有效降低由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受到袭击而导致疫苗交付延迟的风险。
2021年6月,中国与阿富汗、智利、越南等28个国家达成“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相关技术,并呼吁推动疫苗生产方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疫苗联合生产伙伴关系,扩大全球疫苗生产。2022年4月,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曾公开表示,当时,中国在海外已形成10亿剂的新冠疫苗年产能。而根据2023年10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向各国累计提供23亿剂疫苗,同20多个国家合作生产疫苗。
企业方面,据相关统计,中国生物与阿联酋、塞尔维亚、摩洛哥、缅甸等国,中国科兴与巴西、南非、埃及、智利等国与当地企业,康希诺生物与墨西哥等国开展疫苗生产合作。
在前述国际化疫苗企业中,他们是如何选择“出海”产品并厘定在合作国家的产能,以兼顾经营性收益和公共利益?
孟伟宁告诉第一财经,为了快速实现当地的产业化生产,疫苗企业通常会选择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且当地有充足需求的疫苗产品。取得世卫预认证是高品质疫苗的衡量标准之一,也表明企业研发、临床、生产和质量体系均经受住国际标准考验。至于“充足需求”则以当地的免疫规划为主要参考依据,此外,也会考虑具备公卫稀缺性或者需求稳中有升的非免疫规划疫苗。
他同时表示,疫苗海外产能建设应大于当地现有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展,另一方面疫苗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够降低其生产成本。
事实上,国产疫苗产品拿到世卫预认证并非易事,而疫苗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来生产这些产品,更是一件耗资又耗时、短期看不到效益的事情。对此,孟伟宁认为,这些布局可以为后续发展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一方面,可以加速针对本地流行病的疫苗开发,为本地疾病防控和本国的卫生安全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疫苗生产是质控要求最严格的一种药品,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疫苗生产能力还可以在其他药物生产上得到释放。
不过,也有业界观点认为,从出海路径来看,中国疫苗企业除了需要针对低收入国家,提供产能供给,还应该建立创新型品种license-out(海外授权交易)的能力。目前,在全球最畅销的疫苗品种中,中国除了新冠疫苗,其他疫苗品类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较低。
《中国疫苗行业国际合作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1年,在非新冠市场中,四大家(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辉瑞)在国际市场占比达到73%。当年,伴随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为代表的新冠疫苗产品相继取得世卫紧急使用授权(EUL),中国疫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比也达到19%(主要为新冠产品)。但在2022年,随着新冠疫苗需求缩减,中国在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同金额中占比迅速回落至5%以下。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杜向阳分析认为,与创新药类似,创新疫苗也需要出口海外拓宽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此次(新冠)疫情使得国内部分优秀疫苗企业开展国际化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提升。虽然目前新冠疫苗的出口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凭借新冠疫苗带来的丰厚利润,国内企业可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放眼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