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波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唯有通过自主创新强化内生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实现更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国制造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更要在准确认识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内外部环境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谋划一批标志性举措,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新浪潮。”苏波指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与挑战叠加,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呈现了一系列阶段性变化,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新质生产力破茧初生,制造业正迈入生产范式全方位变革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整体实现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也已经进入到需要范式变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等范式的深刻变革。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唯有通过自主创新强化内生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实现更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二是供给较为强劲与需求相对弱势并存,制造业正迈入供需再平衡中完成产业转型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在相当长时间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基本需求拉动。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但拥有了比较健全的基础工业体系,也有了世界第一方阵的产业布局,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强大供给优势已经形成。当前供给侧呈现内在活力与弹性,但需求持续偏弱制约经济增长,因此推动供求再平衡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在多数行业已实现供给相对优势,要坚持优化供给与扩大内需双轮驱动,通过创新赋能、改革破障、开放聚力,在动态平衡中开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三是投资减弱与消费不足交汇叠加,制造业正迈入依靠有效投资实现资本累积跨越的新阶段。我国投资在GDP中的占比长期高企,是经济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阶段演进过程中的主要特征。虽然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有所降低,消费率有所提升,但我国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特质决定,现阶段依然需要较高的有效投资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关系深刻转换,制造业开放正迈入角色转换重塑核心能力的新阶段。当前,我国正从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转变为对外投资主要资本来源国,从全球每个超市的商品都跟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个新工厂都跟中国有关,我国正在加速成为一个大型的资本输出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按照高水平国际投资制度规则,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规避潜藏风险,积极拓展海外投资渠道和布局,优化海外资产结构、质量和效益。
从五方面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事业迈向更高台阶
苏波强调,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要求我们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全面统筹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中国和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事业迈向更高台阶。对此,他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议。
在创新方面,要完善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的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企业创新、离不开新动能的蓬勃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潜力和活力。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装备、工业母机与机器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量子技术、空天开发、6G等未来产业,以数智技术赋能改造机械、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先进生产力。
在促进内需方面,要推动制造业品质跃升。质量是现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提升制造产品质量,丰富高端制造产品供给,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推动中华老字号传承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提振制造业投资方面,要加快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在推动硬件设备更新的同时,注重软件系统迭代升级和创新应用。
在推动开放合作方面,要有序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新型工业化是高水平开放的工业化,必须注重加强与全球制造体系的深度融合,坚持出口贸易与海外本地化发展并重,有序推进国际化布局发展。坚持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推动构建各国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共享红利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来源 | 中国电子报
编辑 |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