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领域的抽象印象主义和欧洲非定型主义画派
不过,与行为性的、有活力的行动绘画相反,马克·罗斯科选择了一种基于色彩的较柔和的绘画。
但是,其动机与波洛克的动机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两人都想超越画架绘画,只是他们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罗斯科的绘画浪漫、玄妙而神秘,朝着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造型语言演进。
因为,他的兴趣集中在空间创造、色彩选择,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对话上。
从他的“古典”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到他1970年自杀)的绘画,例如《第10号作品》(1952年)和《无题》(1957年),都是由矩形组成的大型画布,这些矩形的轮廓似乎从中心向边缘增大,通过涂上彩色糊剂层和轻微的色调变化,可以获得深度感和亮度感。
并且,这些画作把具有厚重情感的观众包裹起来。
同样,戈特利布、斯蒂尔和纽曼的作品也在这一类范畴之内。
戈特利布将其最初的“象形文字”简化了,用感性的彩色背景替换了旧的格网,将色彩鲜亮的基本符号减少到两个或三个原始元素,与此同时,又将这些元素的尺寸放大,如《落下的箭》(1956年)。
而最具个人主义特色的斯蒂尔自20世纪40年代起,创造了单色的表面,用大量颜料覆盖,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线条或齿状面刮擦,就如同《绘画》(1951年)中的闪电一样。
因为,他追求绘画的极高纯正度,因此不给自己的画作起名字。
在这个团体之中,纽曼的作品极富智慧。这位纽约艺术家的作品《瞬间》(1946年)、《高迈的英雄汉》(1950-1951年)、《亚当》(1951一1952年)等,都与来自“卡巴拉和创世记”的犹太人的“创世记”神话有关,他将垂直条纹与该神话联系在一起,他称之为“拉链”,而这暗示着“创世记”的时刻。
随后不久,便又进入了欧洲非定型主义。
战争深深地伤害了欧洲人的灵魂,因此,创伤需要时间去愈合。
这个时候,这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荒凉的地方,充满了绝望的气氛,催生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而在这种充满文化危机的环境下,非定型主义[稳定型主义,又译为正式主义。]诞生了,它是一个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平行的运动,但带有更多悲情的色彩,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主导着欧洲艺术界。
这里他与北美的先锋派一起,受到了超现实派自动主义、表现主义的自发性、达达主义的随意性,以及拼贴化使用的影响。
而这个名词是评论家米歇尔·塔皮于1951年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展览后创造出来的。
虽不能说构成战后欧洲舞台的所有非定型主义都有同质的风格,但他们的确有许多共同点。
因为,战争让这些艺术家认识到人的肉体是多么脆弱,自那以后,尽管采取的途径不同,但在对形式的破坏方面,所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巴黎这个核心层中,有些人选择了手势路线和书法路线,而另一些人选择了物质路线。
米乔(1899-1984年)的选择是手势和墨点。
在20世纪50年代,这位诗人创造了一个对观众来说难以理解的字母,用来代表不同的心理状态。
德国画家沃尔斯(1913-1951年)的绘画,如《蓝色幽灵》(1951年)、《蝴蝶之翼》(1947年),《尼尔森多夫》(1946-1947年),是痛苦和厌恶的造型形象。
因此,他的画布是暴躁的,抓狂的和不整洁的,表达了这位存在主义者的痛苦。
最终,酒精终结了这位画家和摄影师的生活,他将日常物品变成了其他神秘物品,从而创造了一个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有机生物。
在这种行动绘画的倾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人汉斯·哈通(1904-1989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也以深色、动态和激烈的大线条为基础,并获得了令人震惊的基调,如《T.1956-59》(1956年)、《H-30.T.1954-16》。
同时,这个黑人也是皮埃尔·苏拉奇斯作品中的主角。
在他的作品《绘画》(1948年)中,白色背景上出现的大而暗的标志,如同中国的象形文字一般,与背景形成了亮度的对比。
乔治·马修(生于1921年)在《开普敦人无处不在》(1954年)等作品中发展了一种受东方影响的自发性书法。
这时,他通过在公共场合绘画来迎接“正在发生的事情”,把绘画变成一种奇观。
同时,材料成为福特里尔和杜布菲作品中的主角。
福特里尔(1898-1964年)因为他的系列作品《人质》,例如《人质首领第22号作品》(1944年)和《莎拉》(1942-1943年)等作品,被认为是非定型主义者的先驱,而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在法国被占领期间创作的。
并且,该主题与他住在精神病诊所期间,发生在沙特奈~~~马拉市里森林中的处决和酷刑有关。
他的《人质》系列以及后来的裸体、物体和风景系列作品,例如《和蔼的妇女》(1946年),是建立在浓稠材料基础上的,这种材料不规则地散布在纸或纸板上,就好像浅浮雕一样,他就是在这些材料之间作画并划出痕迹。
在让·杜布菲(1901-1985年)的创作中,材料也是主角。
最初,物质总是被整合为一个重要的形象。
作为绘画对象的朋友们的身体以及《女士的身体》(1960年)系列中女性的身体,都是由各种材料的浓稠混合物制成,然后如同街头涂鸦一般,被猛烈刮擦涂抹。
他们的形象偏离传统绘画,显得被压扁,看上去就好像轧路机曾经从上面走过一样。
最后,人的图影一点点地消失,随后集中在表面和物质上,他创作的著名作品《纹理学》(1956-1958年),就像被破坏了形状的沙漠;在创作作品《材料学》(1960年)时,他使用了覆盖着糊状物和树脂的皱巴巴的纸,其上有沙子和云母屑。
这时,对他而言,真正的艺术感在于自发性,因此他要求使用所有材料,并对儿童、疯子和原始人的本能表现感兴趣。
因此,这种未被污染的艺术就是他所称的“布鲁特艺术”。
部分现藏作品:
克莱夫福德·斯蒂尔的作品:《无题》[1951年,布面油画,37厘米x192厘米,现藏于底持律艺本学院。)
乔治·马修的作品:《开普敦人无处不在》(1954年,布面油画,295厘米x600厘米,现藏于巴黎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绘画史和美术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