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多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23年,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中国地震局办公室联合印发《“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方案》,共同主办“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科普工作,引导优质科普资源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流动,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南民大科普讲解团在广西德保合影留念。
科技赋能兴边富民,科普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秋季学期,由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牵头,组织学校相关学院教师及工作人员组成“科普边疆行”团队(以下简称“科普团”),前往广西德保县和凭祥市开展科普交流。
10场小学科普知识大讲堂、1次科技辅导员师资培训课;走访2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进入1个社区科普居民健康用药;捐赠科普图书、器械、教辅工具等价值5万元的物资……科普团深入乡村、探访企业,传递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致力于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
科普课堂进校园:为学生播下科学启蒙的种子
“电是怎么产生的?水果也能发电吗?”在德保县城关镇实验小学,当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师梅鹏拿着一个柠檬提问时,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水果也能发电》实验课堂现场深受欢迎。
梅鹏以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知识,并让大家试着用自己手中的柠檬点亮LED灯泡。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一丝不苟地操作,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从贴近生活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思考科学现象,让学生既做倾听者,也做参与者,实现大众与科普的双向奔赴。”梅鹏分享说,为保证实验效果和安全性,他提前进行了多次预演,从道具筛选、实验步骤顺序到人员参与程度等进行全方位考虑,以保障实验安全性高、效果好。
此外,科普团围绕人工智能教学、科学实验展示、趣味密码学、芯片的奥秘等主题,以科普讲解、实验互动等方式,给各族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大餐”。
科技兴校,科普育人。科普课堂开展期间,科普团教师们积极盘活、利用好各方面资源,不仅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普知识,还将科普和课程思政相融合,为孩子们传递科学正能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身边植物的秘密——花》科普课堂。
“在西藏墨脱时,我们为寻找珍稀植物深入雪山,必须从冰水里趟过去,大家全身都湿透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在凭祥市民族希望实验学校一堂动植物科普讲座上,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刘虹将自己的科考经历娓娓道来。
刘虹的讲述,不仅鲜活呈现野外科学考察的奇妙经历,还通过穿插故事和视频动画,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工作的不易与重要,引导他们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当科普团为学生展示会跳舞的机器人时,孩子们被深深吸引,踊跃地参与互动。“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不仅拓展了视野,还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课程结束后,孩子们高兴地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普团展示的机器人引发学生好奇心。
凭祥市民族希望实验学校副校长李秀玲说:“科普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实践科学的意识,也为边疆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宝贵的科普教育资源,为推动科普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做好边疆地区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谈及对此次科普校园之行的感受,科普团教师们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普活动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我们展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帧视频、每一个实验,都是一个播种的过程。”
科普零距离:让基层“科普之翼”更强劲
“科普是把科学知识讲给大众听,大家听懂了那才叫好的科普。”在广西德保县,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李琳作为分享人,为参与科普边疆行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的当地老师传授经验。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李琳参加2024年科普边疆行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什么是科普?谁来科普?科普为谁?”李琳的分享分为科普讲解的形式、内容和效果等部分,结合其自身科普经历,与当地教师一起讨论学习。
大家听得十分投入,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课后,很多教师还向李琳请教科普课堂开展的细节和注意事项。
“大家的反馈很好,都过来向我要讲解课件,我很开心。这意味着有更多人加入科普队伍,我们的科普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李琳倍感振奋。
此次“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不仅致力于对学生们进行科普,还走进科普培训班、企业、社区等地,跟当地教师、一线职工和群众进行科普交流与讨论。围绕基层科普工作者的疑问、企业经济发展的难题和群众的生活需求,科普团精准服务解难题,做到惠民、利民、富民。
扩大科普范围、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科普团坚持线上需求点对点、线下服务面对面,打通科普的“最后一公里”,将高校科普道路走深走实。
活动期间,科普团深入德保县德柳锰业公司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针对公司具体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产品开发等问题。
此外,科普团还走进德保县城关镇德福社区,向居民科普中草药种植、健康用药等知识,因地制宜对当地中草药发展提供指导,提高居民的健康用药意识。通过讲座和互动,居民们对合理用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处理药品相关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如果说学习科学知识是‘输入’的过程,那么传播科学知识就是‘输出’的过程。”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不仅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让科学实验可知可感可触,也是深化校地交流合作的创新举措,为共同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图片由中南民族大学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