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决定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项目清单,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重大举措直接关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拓宽就业空间、支持养老托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城镇民生保障供给能力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重点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快速转移作为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就业,这形成了大规模的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民工潮;二是党的十八大后,农民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即向更为市民化的阶段迈进。
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城镇民生保障的供给短板,最集中表现在教育、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域中心城市和县城,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流入地,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普通高中、医院建设改造等方面长期投入不足,群众就医拥挤、入学焦虑等问题普遍存在。我们曾在中部地区一家地级中心医院调研发现,该医院几乎所有科室都分布在一栋高楼之中,医护人员和病患必须依赖电梯上下楼。高峰时期,中间楼层人员很难等到电梯,以至于上下楼一趟需要半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群众就医体验和医院安全生产。后来,该医院依赖国家专项债券投资进行新院区建设,儿科门诊也已搬入新院区,待新院区完全建成后,会很大改善群众的就医拥挤状况。
所以说,中央此次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普通高中建设、医院病房改造等项目的支持,通过提升县城城镇化水平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民生保障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是推进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前释放资金
拓宽就业空间
教育和医疗部门的建设和扩展运营,不仅能提升民生供给保障能力,本身还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石二鸟”。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教育和医疗部门是规模最大的体制内就业部门,每年吸纳了大批高等教育毕业生返乡就业。比如,我们在四川某县调研发现,该县是一个人口总数仅16万人的小县,但全县有各类专任教师1200余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在过去10余年中增长了3倍,总数达到了1500多人,教育医疗部门就业人员接近3000人。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员的进入,既增强了民生部门的人力人才储备,提高了教育医疗服务质量,又扩大了本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了家庭的城镇化和社会向上流动。
此外,中央提前下达相关专项资金,助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养老、家政、托育、物流等领域就业潜力,扩大有效需求创造就业,增强新兴产业就业效应,拓宽生活服务性行业就业空间。为相关项目的扎实论证和前期准备提供支撑,既能提高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和效率,也能更好更快发挥补助资金的经济性、民生性功能。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和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支持养老、托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同时,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的负担,提高生育意愿。此外,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综上所述,中央此次决策将对农民利益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还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架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机衔接,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焦长权)
来 源:央视三农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