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近年来,各地对防控环境风险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持续采取有力措施,突发环境事件总体呈现明显下降态势,为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工作实践看,在所有突发环境事件中,涉水污染事件占比最高、处置难度最大、遭遇挑战最多,但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却与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
涉水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和处置难度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突发风险敞口较大。全国河流江海密布,其中不少地方沿途公路或水上交通繁忙,车(船)倾覆、泄漏、起火、爆炸等,都可能引发污染水体的突发环境事件。但是,绝大多数道路、航线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风险的设施装置比较有限。两者之间的差距增加了突发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是污染蔓延速度较快。水是流动的,入水的污染团随之在动,流速越快,蔓延越快。运动中水体的污染处置,对环境应急响应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人员、装备、技术等都有很高要求,稍有迟缓和不得力,都会陷于被动境地。
三是处置目标不易控制。流动水体的污染团在水中扩散,加上水流动力、地形地势等作用,扩散比较快,数量比较大,应对起来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
四是产生不利影响大。突发水环境事件会影响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影响水生环境,比如导致水质恶化、造成大量鱼类死亡,还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导致供水中断。也有可能形成跨行政区域污染,并因此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陕西省近三年突发环境事件中涉水事件占比超过90%,笔者参与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中,水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动用资源最多、耗费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如何提高涉水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河流湖泊沿线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影响环境安全的风险隐患。要将紧邻交通要道特别是危化品运输通道,以及周边有饮用水水源地的区域作为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常态化进行排查防范。对距离河流1公里范围内矿产开发企业、化工企业、有输油管线的企业,要将其作为重点盯防对象。
建设必要的环境应急基础设施。在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大江大河入河口、跨界断面上游建设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收集沟渠或管道、闸坝、导流设施、应急池、应急物资库。对穿越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紧邻河道的公路、桥梁、涵洞等应强制建设污染物收集设施、传输沟渠(管道),以及应急池等设施,以降低污染物侵入水体的风险。
完善“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经过生态环境部近几年的大力推广,加上地方大力配合,截至目前,全国“一河一策一图”方案已基本覆盖全部主要河流,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但是一些方案还不够“真”和“实”,在实战中会造成麻烦。因而要抓紧对既有方案据实加以完善,修正错误,补充优化,进一步提高其精准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同时,要根据风险大小、风险特征、必要性等,组织编制域内其他重点河流应急响应方案。另外,还要组织对方案进行贴近实战的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改进不足、积累经验、锻炼队伍,为环境应急实战打牢基础。
建立覆盖末端的网格员队伍。目前,环境风险整体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防范起来难度比较大,急需把监控网织密,因而要建立建强基层网格员队伍。陕西省宝鸡市、咸阳市、汉中市在部分县区建立村级网格员队伍,为防范环境风险、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有力支撑。考虑到财政负担,可在环境风险较高区域先建立网格员队伍,这些网格员可与其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或者与乡村振兴等工作统筹推进。
不断提高环境风险处置能力。近些年基层环境应急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形势任务相比,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培训,日常要组织形式灵活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要强化应急演练工作,多组织应急演练、桌面推演、事件复盘等,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此外,要加强应急处置技术实践应用,针对不同污染物和不同环境下的吸附、拦截、消解等方法,多组织实操性训练。
凝聚联防联控强大合力。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急机构要加强主动联系,与水利、应急、交通、消防救援、气象等部门的有关机构建立紧密的共享协作关系,进一步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协同工作,更加注重从前端降低环境风险,切实增强预防实效,在后端发挥协作优势,构筑环境应急处置的联合防线。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作者:魏新军
作者单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应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