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孔夫子担任鲁国大司寇的时候,处理案件的时候一定会把所有的人都召集起来。然后听从他们的意见:这个人认为应该这么做,那个人认为应该那么做。还有更多的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最后,孔夫子就了解了具体情况。
然后孔夫子综合考量以后就会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以孔夫子的智慧,难道真的只能让别人为自己出具方案才能做出判断么?其实实在是孔夫子其人恭敬谦让,想要让大家都能参与处理事务。孔夫子不会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
02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听狱必师断,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以为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
辩矣。
然后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云乎。
以君子之知,岂必待某子之云云,然后知所以断狱哉?君子之敬让也,文辞有可与人共之者,君子不独有也。
03
补
没什么好补的。
04
感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民主吧。
不过,按这篇文章的意思,这完全就是孔夫子大发慈悲,给别人一个机会。
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
我喜欢的是,通过深入的了解,再做出相对科学的方案。一个智短,二人智长嘛。一个人的智慧总还是有漏洞的,多一个人可能就多一个视角。
这个和温良谦恭让没有关系,完全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