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第二道茶:和合汤。折返回来的西门庆坐在帘子底下,向武大家张望,显然是惦记上了潘金莲,舍不得离去,王婆见状,问西门庆要不要来个合欢汤。
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西门庆道:“最好,干娘放甜些。”
这”和合汤“是怎样的饮品呢?顾名思义,寓意和谐好合之意,多用在男女结合的场合。王婆暗示西门庆,他和潘金莲是很般配的一对儿,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即自己可以从中撮合。
王婆这是在继续试探西门庆,看看他对潘金莲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掂量掂量,看看自己能从中获利的胜算有多少。前有梅汤,后有和合汤,玩的是谐音梗,王婆是懂套路的,西门庆可是风月场所的老手,当然知道王婆玩的是哪一出。为了潘金莲,西门庆心甘情愿被干娘套路。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王婆就是利用西门庆的这一点,吊着他,让他心甘情愿地在王婆身上花钱,帮他出谋划策,换取鱼水之欢。潘金莲就是西门庆的软肋,完全被王婆拿捏。
文中还给王婆来了一段心理描写,摘文如下:
王婆见了道:“这个刷子踅得紧!你看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舐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便宜,且教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
王婆手段实在高,引得西门庆三顾茶坊,她一语双关点到即止,只是在西门庆鼻尖上抹点甜糖,闻得到舔不着,惹得西门庆猫爪挠心,越是如此,越是被王婆拿捏得紧,王婆趁机狠狠地宰上西门庆一刀。
王婆专做贩卖人口、撮合男女关系的勾当,本就善于察言观色,嘴上功夫了得。所谓舌灿莲花、口若悬河,非王婆莫属。
原文暂时中断了王婆与西门庆之间的言行交流,另外拓开一面,用了一大段极其夸张的言辞专门介绍王婆,主要说王婆的口才,无论什么人,哪怕是毫无杂念的神仙鬼怪,经她一撮合,十有八九都能成其好事。王婆行走江湖,是有几把刷子的。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是王婆的特长。
明知道西门庆着了潘金莲的道,王婆就是兜住不明说,非得要不断试探不可。此刻的潘金莲,无疑成了王婆手中的资源,她待价而沽,珍惜筹码,不轻易贱卖,西门庆虽说是破落财主,兜里可是有几个钱的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婆打定主意,非得让他出点血才罢休。
王婆对自己的特长,相当自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皆然。
原来,王婆说媒,在民间有极高的威望,根子上确有渊源。王婆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成就了说媒行业的金牌标杆人物。作者毫不吝啬地夸王婆的口才,一个劲儿地往死里夸,这么写的目的,暗示凭借王婆之口,撮合潘金莲与西门庆成就好事乃小菜一碟,看官们只管等着瞧,好戏即将上演。
其实,论起来,哪是王婆口才好,最懂话术的可是背后捉笔的施公大人啊。
这一段,犹如时下的单口相声一般,也与古代说书人的贯口相似,现场即视感十足,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吸引着读者快速阅读下去。施公笔法实在精妙,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