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
今日中国,
科技利民、智造惠民、产业富民,
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一系列极富科技含量的创新成果
改变着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澎湃动能。
4月11日18时20分,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
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
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
第十三期推出《共筑福祉》,
和小新一起见证
硬核科技与温情民生
这场“双向奔赴”。
因地制宜谋求发展
产业提质向新而行
新疆喀什,
伯什克然木乡的日光温室里,
来自几千公里外的
海南的火龙果、柠檬、芭乐正蓬勃生长。
“南果北种”,
这个听起来颇具挑战的农业实践,
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下,
已经成为南疆特色农业的新常态。
喀什市区,
深圳对口援疆的第一家仓储式卖场,
是连接田间与餐桌的重要纽带。
两年前,
这家国营直营连锁超市与
新疆本地220余家企业
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利用其全国市场规模优势,
先后将辣椒酱、干果等诸多新疆特色商品
引入陕西、甘肃、广东等省份,
为新疆特产“走出去”创造了更多可能。
“农超对接”,
有效解决了当地农产品
滞销、农户“卖菜难”问题。
俯瞰今日中国大地,
一个个民生细节背后,
都有无数家企业联手协作,
从西部开发到东北振兴,
再到中部崛起,
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中,
各地正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产业,
助力国民经济提质向新。
川陕革命老区巴中市,
一条“彩虹公路”蜿蜒穿行,
串联起云海梯田与焕新村落。
环境的改善带来旅游热潮,
这座以“希望”命名的小镇正悄然蜕变。
因地制宜,
南江希望小镇打破
传统的“输血式帮扶”方式,
将央企产业优势与老区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
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200亩标准化鳖池依山而建,
池中中华鳖与水稻互利共生,
水产专家团队为农户制定
“稻鳖共作”技术方案。
鳖甲、鳖肉将就地加工,
然后被送往中药厂,
变身为高附加值的保健品。
入夜,
南江县龙泉村的露天篮球场,
一场场“村BA”热潮唤醒了这片
曾经因交通闭塞而陷入沉寂的红色热土。
篮球场周边的“巴山夜集”
汇集了30个助农摊位,
金银花茶、黄羊、腊肉等特产
通过赛事直播走红。
从一只鳖的生态养殖到
一场“村BA”的沸腾,
央企以产业链打通的发展方式,
不仅让乡村百姓的钱包鼓起来,
更让乡村振兴的“篮筐”里
盛满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科技赋能百姓生活
智造传递温暖真情
南昌市湾里区,
被誉为“最美中国工厂”的江中药谷内,
无人化智能制造车间
正颠覆人们对传统中药生产的认知。
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
传统煎煮的“文火武火”
将被转化为压力、温度和时间的
精确数字模型。
自主研发的中药吊篮式循环提取技术,
将中医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
提取效率提高到 95% 以上。
1分钟1万转的高速离心装置,
可将药物中相当于
发丝直径1/16000大小的杂质去除。
从取材、提取、灌装、灭菌
直至包装、入库,
这条智能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
如今,
中医药正以
更加时代化、大众化、新颖化的方式,
解锁更多可能性,
智能化应用也正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通向百姓健康”的独特模式,
构建起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的“价值闭环”。
而打造“防—治—养”健康生态圈,
对生命给予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
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产业,
还涵盖了对新科技领域的探索。
香港沙田区,
科研人员正在对养老机器人进行测试,
以验证其在实际操作中的稳定性。
这款搭载5G远程操控系统的养老机器人,
既能协助老人完成翻身、按摩等护理动作,
也能通过脑机接口识别情绪波动。
通过志愿者的体验反馈和体验数据,
机器人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如今,
养老机器人产业研发已在中国遍地开花。
当老龄化遇见智能化,
区域协同创新让
中国养老机器人实现“三级跳”。
一个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
各个方面需求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已经由中国牵头制定。
重庆千级洁净车间,
12英寸晶圆生产线,
正以纳米级精度雕刻着未来。
晶圆,
这种看似普通的超薄镜子状圆盘,
实际上聚集着众多智能设备的“心脏”。
工程师们用精密设备
在这个直径仅约300毫米的圆盘上,
“雕刻”出成千上万颗微小芯片,
每颗芯片将为手机、汽车等电子产品
提供每秒万亿次运算的智能核心。
从智能家居到汽车领域,
从智慧医疗到能源设备,
这些看似冰冷的智造产品,
却在不知不觉间承载着最温暖的民生期待。
———— /END/ ————
责任编辑丨龙旭
校对|程镜睿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