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09
二是凸显教学评一体化,落实课标理念,积极衔接教材。
论述性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三类文本的考查,落实了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三个专属性学习任务群。新一轮的课改强调整合,提倡单元教学,倡导情境化、任务驱动,这在试题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强调整合,提出群文阅读的理念,这在今年的试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的阅读题,不再是要求考生阅读单篇的文章,而是阅读成组的文章,有的两篇,有的三篇,或经典与诠释配合,或史述与史论结合,或材料前后相承,不断递进。比如新课标 II 卷的文言文阅读的三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前两则材料是历史记述,一是“魏文式段干木之间,却强秦之兵”,二是“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第三则材料是史论,在前两个史料基础上发表议论,三篇文章构成一个整体,引导考生厘清三个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思考“力少则修德”的道理,这是对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理念的具体落实。我作为教材编辑,更关注统编语文教材和试卷的关系,很高兴在试卷中看到很多教材的因素。
几乎每一套试卷中,都至少有10处和教材有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比如说,“偷梁换柱”这道试题,选取的梁柱结构图,勾连统编高中教材中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再比如,每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第11题,都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三套试卷一共是十二个选项,几乎都和教材中的注释直接对应,有的甚至上溯到初中教材的古诗文注释。还有文言文句子翻译,关键的采分点都在教材注释中出现过。如“出”“所以”“自立”“笃”“为之辞”“负”“犯”等,再如“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中“贤”“高”的意动用法,其他题目选项中的“斥鷃”“蜉蝣”“鲲鹏”等典故,这些都和教材有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