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春雨贵如油,清明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
大家忙着扫墓缅怀,
也忙着踏青郊游。
但是……
监狱里的罪犯,以上都干不了……
那么,他们能干嘛?
家书抵万金
那时候时间很慢
“那时候,时间很慢”……在监狱里,因为亲情电话有次数和时间的限制,因此书信成为罪犯最重要的通讯方式。
清明临近,罪犯书信大多涉及请外面的亲属代为祭扫,向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有的罪犯服刑期间,突遇亲人离世,清明前后的一封家书,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抵万金”。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名罪犯写给母亲的信,缅怀逝去的父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拨打亲属电话,每月有次数和时间限制
而清明过后,亲人回信,提及扫墓、踏青、亲人团聚……看到这里,狱中的他们往往感慨万千,黯然泪目。
爱国祭先烈
家国情怀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爱国主义教育是清明绕不开的主题,在遥祭先烈,感念家国情怀方面,罪犯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比如,做一幅“非遗”作品等。此外,监狱也会开展主题授课,或者组织收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核心要义就是由家想到国,以祭奠先烈抒发和培育家国情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罪犯参加缅怀先烈座谈
聚首话民俗
难舍故乡情
中国人的节日,往往与时令相呼应。天南地北,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风土人情。在监狱里不能远游,那就聊聊有关民俗的“家常”,通过不同地域的风俗故事分享,引导罪犯待人以诚,与人为善。有的罪犯平时寡言少语,聊到故乡清明的青团、糍粑等美食却如数家珍,说明无论身处何地,都难割舍故乡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罪犯自发组织的座谈
结语
清明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通过扫墓、踏青等活动,人们探讨生死、人伦、亲情,而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每到哀思亲人时,终归多一层无以名状的苦楚。“不能不来,不能白来,不能再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来是法律的严肃性,监狱民警将用心用情做好教育引导,以“不能白来”的责任心,用好一切教育手段,促使他们转变思想、感念向善,向“不会再来”做出转变。
编辑:卫 佳
供稿:南汇监狱 熊佳明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