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注重保养,怎么还皮肤干燥、皱纹多、肌肉松弛……”“我夜里都不怎么喝水,怎么起床后感觉自己还是肿肿的?”“哎,我近期不知道为啥总是情绪低落。”
上述这些问题,都可能与蛋白质摄入不足有关。受“以形补形”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吃肉长肉”,因此刻意少吃肉,结果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对健康很重要,我们千万不可“谈肉色变”。
缺乏蛋白质的信号
血液检测的预警: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的数值偏低,可能表示体内蛋白质不足。
皮肤和肢体浮肿:按压皮肤后弹不起来,可能是白蛋白减少导致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引发的浮肿。
皮肤干燥、头发无光泽:蛋白质是皮肤和头发的基本成分,缺乏蛋白质会让它们变得干燥无光泽。
伤口愈合缓慢:蛋白质是伤口愈合的“基石”,若不足,伤口愈合速度会变慢。
肌肉松弛和乏力:蛋白质是肌肉的“建筑材料”,缺乏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体力不支。
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缺少蛋白质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让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吃肉长肉”不可信
我们的身体大约20%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是身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对于维持内脏、肌肉、皮肤、头发和指甲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我们身体并不能像储存脂肪那样储存蛋白质,因此需要每天从食物中吸收足够的蛋白质。吃进去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被“拆分”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构建和修复身体的细胞和组织。可以说,蛋白质就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此外,蛋白质还有很多重要的“兼职”,如参与抗体生成、维持免疫功能、调节激素和酶的水平等。体内缺少蛋白质,内脏功能会受影响,肌肉损伤后无法修复,皮肤会失去弹性,精力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吃肉长肉”是真的吗?其实,体重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如五花肉、排骨、鸡翅、雪花牛排、肥牛卷等,吃多了容易引起体重增加,但罪魁祸首还是脂肪,蛋白质本身并不会导致肥胖。
吃对蛋白质为健康加分
我们每天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建议,18岁以上的男性每天摄入65克,女性为55克。
对于如何从食物中获取蛋白质,《指南》推荐从多种食物中获取蛋白质,如鱼、禽类、蛋、奶、豆类和坚果。对于65岁以下成年人,建议每周摄入280~525克禽畜肉(相当于7~10.5个手掌大小),280~350克蛋类和280~525克水产品。65岁及以上人群应适量减少摄入量。最好选择瘦肉而非肥肉,以减少脂肪摄入。
对于素食者,大豆及其制品,以及坚果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每天适量摄入豆腐、豆浆、黄豆芽和多种坚果,也能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对于大多数人,每天喝一杯奶,吃一个鸡蛋、一把豆制品或坚果、一个手掌心大小的肉类或鱼虾等,就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合理摄入蛋白质不仅能帮助保持体态,还能增加皮肤和头发的光泽,提高免疫力,带来充沛的精力与好心情。
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 李文韵 高键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AVBORI0】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