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日月:连载128】
(接上文,迎春图谶曲解读: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住处变化之谜:
23回,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
但37回,探春在秋爽斋结海棠社时,宝钗说迎春:“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二人住处变了,书中却没做任何说明解释。注意这话是由宝钗说的,而且说的毫不客气,就叫他什么就完了,为什么?
洲,是水中的陆地,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榭,是建在水面上,或临水建的木屋。当然也有建在高台上的房屋,或无室的厅堂等其它意思,但藕香榭显然是水榭。
宝钗代表满清,紫菱洲、藕香榭都处水中,暗示迎春、惜春两人都被满清所困:37回,探春主导结诗社,表明隆武帝已出,则弘光帝、惠王都已被满清所俘、关押。
注意看宝钗和李纨的细节:
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看!宝钗看到李纨没到,宝钗就在等自己人。其他人就没注意到李纨。宝钗的“蘅芜君”,是李纨封的!不是别人。
然后李纨直接抢了社长:“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我那里地方大,竟在我那里作社……我作个东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若是要推我作社长……”在她那里作社,她自然也“清”,都是她自说自话,一直是她自己抢,没人推她作社长。
所以探春说:“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反叫你们三个来管起我来了。”你们三个,“看似说此实则说彼”,正面看是李纨、迎春、惜春,反面看呢?是李纨孝庄、宝钗皇太极,还有其子顺治,贾蘭小福临,那个使人看不出、听不见,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几乎总是不露面。
此时是隆武时期,在北方的清廷,福临是小皇帝,但年龄幼小,不能理事,孝庄作为太后,是满清实际上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所以李纨是社长,是东道主人,是“清”,“竟在我那里作社”,这些细节都与反面历史吻合。社,土地神主也。
前文多次说过,反面是穿越剧,时间忽前忽后。但还是能看出有多处,迎春、惜春处于本应出场,却似有还无,可互为验证:
这年冬天,50回芦雪广联诗,香菱作为一个初学者,不但出场,还有诗句,连不识字的凤姐都作了一句诗,却无迎春、惜春?当初起诗社时,李纨说的清楚:“请菱洲、藕榭二位学究,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这次却是探春与李纨出题限韵,诗句也是探春录出,二位学究,一个不用,只用探春,作者何意?对迎春压根儿一句没提,好像这个人不存在。对惜春,先提到藕香榭,联诗后贾母来了,贾母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此时不见惜春答话,是众人笑答的,看来惜春并不在场。
众人围随贾母到了暖香坞,“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出来了”,可见芦雪广联诗的人中,确实并无惜春!
作者以这种方式明确告诉读者,迎春、惜春没提到,不是作者忘了,也不是两人没作诗,而是确实不在场。
在这样的雅集中,凤姐、贾母都特意来凑趣儿,二春却不能参加,读者不追问一下原因,实在说不过去。
另外,注意从芦雪广去暖香坞,却故意走藕香榭,明显绕路了。因为从暖香坞出来时,看到薛宝琴站在大主山的山坡上,是跟宝玉到栊翠庵弄梅花去了。74回抄检大观园时也写到,惜春住的暖香坞,与李纨住的稻香村是“紧邻”,可见暖香坞距离东边的大主山并不远。而出发地芦雪广,也在大主山下,“广”字,本义就是依山建的房子。所以到暖香坞,却先走到水池中的藕香榭,比顺着山下之路走过来,确实绕道了。
至少当天宝玉一大早去芦雪广,就没绕到藕香榭去,是顺着山脚转过去,才闻到了栊翠庵门前的红梅之香。
作者这样写,是有意把惜春、藕香榭、暖香坞等线索,给读者串联起来,让读者意识到藕香榭的问题。
宝钗因住处给惜春取名“藕榭”,显然有问题。水榭这种地方,观景可以,并不适合人居住,尤其是冬天,水榭太冷。而且几天后,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菊花诗、螃蟹咏,都在藕香榭。随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三宣牙牌令”时,便是在缀锦阁吃酒,文官等女孩子们演习吹打,也是铺排在藕香榭。可见惜春确实没住在藕香榭。
57回,说岫烟为人雅重,更是点明了:“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
迎春
70回,点明是“李纨、探春料理家务”的时期,即南方由隆武帝理政,北方满清的最高首领是孝庄太后。不仅桃花社、柳絮词这样的作诗填词不见迎春、惜春,整个儿聚会过程,也完全没提二春,包括三月初二探春的生日,也没提二人。黛玉看了湘云的柳絮词后起社,“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但还是没见两人露面。随后放风筝,还专门写了探春的凤凰风筝,却始终没提迎春、惜春,好像两人不存在一样。读者难道不扪心自问一下:这是怎么回事?作者什么意思?
80回,迎春出嫁后回娘家,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记挂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还可能得住不得住了呢!”王夫人也强调说是“丧话”,明显迎春性命难保,死期已近。
80回,庚辰本无回目,蒙本、戚本有不同于程本的回目:“懦弱迎春肠迴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见香菱也命在旦夕。
这些都符合历史细节:弘光帝、长平公主都死得比较早,都死于甲申之难两年后,弘光帝死于五月,长平公主薨于八月。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