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嘉琪
接触到公众号,不知道是何时。
不知是何原因,我在2019年9月份注册微信公众号。
起初,独自摸索无果,放弃。
一年的停用,在2020年9月再次激活并发表了一篇简小的文章——《游子吟》的情景剧,再次停歇,或许是停歇的状态,或许是公众号对于自己没有用处。
源于内心的指引,想要再次重拾公众号,在2020年10月便去“偷”师,对比了十几家公众号内容,我比较喜欢QK的创作风格,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喜欢什么就要研究到底。把QK公众号翻个底朝天,一篇不落下。于是,把这所学校从建校之初到目前的所有文章都翻了个遍,把他们的活动全部分类,这样一目了然的活动方案,精美的图案,别样的设计,使我对公众号编辑产生强烈的兴趣。
于是,开始了探究之路,究竟怎样编辑才能出现这样的效果,究竟用什么APP才可以出现想要的内容。终于,我摸索出要用秀米,于是便开始探索秀米,强迫症的人就是这样,想要知道每一个按钮的用处,可是大多数都按钮都没有用,那么这些按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又开始了短暂的迷茫与停歇……
就在此时,工作室张老师征集学习公众号编辑的人员,果真,天助我也!就算当时的天气的寒风刺骨,我依然从家带着两束满天星去中心校拜访张老师,恰巧,同时学习的人有李伟和李芳。
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瞬间豁然开朗,但是严谨的张老师避免我们眼高手低,要求我们在此练习一遍,才算过关。
过关之后,我编辑了一篇田蕾的作品,现在回首看看,果真惨不忍睹。当时是因为不熟练过于拘泥于图片,拘泥于格式。
在第二篇开始编辑时就可以开始出现效果,发现自己编辑的越来越满意。
此时,张老师“任命”我为编辑组组长,这下在编辑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或者比他们几个下手早,或者已经通了其中的门道,我编辑的越来越顺手,编辑的效果越来越喜欢,编辑的速度越来越快,进步快速的原因是因为张老师的次次点拨与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此时,伙伴们开始出现小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经由张老师提点过我,所以,洋洋洒洒的一篇《小编指南》应运而生。
经过半年多的编辑,此时我已经再次停滞,对每一篇作品都感觉到不满意,每一篇文章的精美,可是都没有编辑出来想要的效果,这一直很令我苦恼。
我尽可能的放平心态,尽可能的用心编辑,还好,勉勉强强可以说得过去,但是总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我一直觉得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组长,我无法带领我的组员成为“成长留痕仅仅留下的那几个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者,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可以减少编辑时间……
此时,网研社微信平台招募了。第一次见李琳老师公布,我并没有在意,那时候赶巧其他事情忙碌忽视了。
等到缓过来神儿,再去看,发现好像“结束”了,在我懊恼之时,我又看见李丹老师再次发出的招募令。随机报名参与,不管成功与否,自己努力去做了。
此时,找出网研社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翻阅能看见的文章,开始研究他们的排版布局,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加微信,通过,询问,一下午的等待……终于晚上李丹老师问我要了几篇编辑的文稿,我找的文稿都不是白色底板,都是彩色,做出来效果相对精彩一些,这是我相对比较满意的几篇文稿,但是和往期网研社的色彩有点冲突,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
起初,我想告诉张老师这件事情,在加李丹老师微信之前就想告知,一方面我的编辑师从张老师,另一方面,我是她手下的小兵,“再谋出路”好像不太合适。忍了又忍,两次机会都没有告知张老师,我想:张老师也愿意看见我们每一位成员在不同的地方成长。况且,现在还没有准信儿能不能通过,是告知什么呢,告知我做了这件事情吗?我又放弃了。
又是漫长的等待,在我一度认为我被Pass掉回归正常的时候,我被拉进了网研社的采编组,就是昨天晚上此时。
我抑制不住的兴奋想要和张老师分享,可惜时间太晚了;我想:等我做出成绩之后就是对张老师最好的回报。
又是激动的一晚上,随及进入网研社的微信群,这是去年我错失我群组。
进入网研社,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新的身份,在这里我可以听见不同的声音,不同节奏的成长。
爱一行研一行精一行,编辑公众号,我不认为是我在消耗时间,反而,学到自己身上的本领永远是自己傍身的最好武器。趁年轻,多学习快而稳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