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晚”已落下帷幕,但“无障碍春晚”的盛名,却永留中国大地、温暖中国人心、载入中国无障碍发展的史册,靓丽有影、回响有声、光芒永驻……
用“深入人心”来形容这场无障碍文化盛宴,毫不为过。超前的预热、盛势的宣传、精心的策划、专业的配置、热烈的期盼、凸显的成效,都化为“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一刻的惊艳和感慨;用“如此火爆”来诠释这部无障碍文化佳作,贴切无比。新颖的创意、科技的助力、数智的运用、多元的融合,都成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刻的兴奋与品味。让看不见的能听到,让听不到的能看到,让行不远的能畅行“梦幻与诗和远方“,让所有人都能尽享平等尊严的呵护,让人的需求、人的特点、人的感受、人的享受,在自由自主收听收看中释放。融合融入融汇融畅,这就是“全民春晚”的真正含义,这也是“全民无障碍”的惠及,这更是“无障碍春晚”带给人们的喜庆共欢、圆梦共唱、融合共享……
为电视春晚节目添加字幕和手语,听障朋友期盼了多少年……
为电视春晚节目增加画面解说,视障朋友也期盼了多少年……
没有想到,在2025春晚让这些期盼走进现实,成为世人皆知的“无障碍”首创。“无障碍”不仅是一种创新形式,也成为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具标志性的人文特征,全球瞩目、社会关注,意义重大、影响非凡。
感知一,“无障碍春晚”是总书记关心关怀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 2025“无障碍春晚”正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圆残疾人多年以来一直向往的平等观看春节联欢会的梦。多年来,央视春晚被誉为全国人民共享的“年夜饭”和文化大餐,但对处于“无声世界”“无影世界”的听障和视障朋友来说,则成为他们无法深入了解的“烦心事”“闹心事”。长期“悬而未决”之事通过无障碍转播得以化解,让“烦心事”“闹心事”变成“同乐事”“舒心事”。“无障碍春晚”的创意充分体现“人民至上”“民生为大”,体现用心用情办好春晚的爱民之意。“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的讲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真正含义。如果没有惠及每个人的无障碍,就谈不上无障碍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无障碍高质量发展,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有听障人士数约 2780 万人,视障人士达 1700 万。无障碍春晚让听障人士能通过实时字幕、手语翻译 “听”懂春晚,视障人士可借助音频讲解 “看”到春晚,使他们能与家人共享欢乐,感受到社会的尊重与关爱,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正如春晚总导演于蕾说:这是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是完整诠释了人民的春晚的概念。这是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之大者”。
感知二,“无障碍春晚”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进的重要成果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 202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2025 年央视“无障碍春晚”可视为该法实施一年多来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体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鼓励电视台配备同步字幕、增设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并逐步扩大配播手语的节目范围。2025 年春晚首创推出听障版和视障版无障碍转播,听障版有实时字幕,视障版通过音频同步解说,是对法律要求的积极落实。无障碍春晚”是一次普法宣传,以法治精神、法治力量、法治实践,是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贯彻落实的创新案例,是让全民提升无障碍人文理念和文明意识的社会教育实践,是让无障碍环境融入全体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共识。“无障碍春晚”更是一次普法实践,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的内容体系、体制机制、互动合作、保障举措等都逐一绽放其人文价值、彰显其文化作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行动。“无障碍春晚”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展示了在文化领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际行动和成果,也为其他领域落实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感知三,“无障碍春晚”是引领文化传媒行业的“风向标”。央视春晚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关注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无障碍春晚”是一个风向标、一个价值尺度,它能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彰显出无障碍文化特殊的价值和魅力。“无障碍春晚”为媒体行业树立榜样,为其他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中关注残疾人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树立了榜样,引领媒体行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推动媒体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全体受众,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中其他领域如影视、演出等具有示范作用,促使相关行业更加重视残疾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包容性发展。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着力推进广电视听无障碍环境建设。鼓励和支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提供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益视听服务。探索将无障碍电影向电视剧、纪录片等领域延伸。
“无障碍春晚”的示范效应在不断放大,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了包容、共享的价值观,提升了社会凝聚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带来的社会价值。
感知四,“无障碍春晚“是人文服务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融合。“无障碍春晚”带动相关无障碍技术和服务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促使更多企业和机构关注科技无障碍领域,投入资源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无障碍春晚”听障版运用 AR 虚拟技术,使手语演员仿佛置身春晚演播大厅,为听障观众带来更直观、更沉浸的体验,将先进的 AR 技术与春晚文化节目相结合,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通过 AI 语音技术制作精准字幕,解决了听障人士的语言障碍,也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听障版采用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时展示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为听障观众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观看方式,是服务创新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视障版无障碍春晚通过音频对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针对视障群体的特殊需求,利用音频制作的创新服务,让视障人士能“听”懂春晚,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无障碍春晚”集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AI 语音技术、AR 虚拟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充分体现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科技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利用科技智能化手段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范例,必将推动更多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总之,央视首创“无障碍春晚“,收效显著、反响热烈,彰显全社会对无障碍的呼唤,推动社会公平、科技向善、文化自信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建设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人人享有无障碍”这是中国代表3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发出的倡议,央视“无障碍春晚”的实践,正是对“人人享有无障碍人权”的最好回应。
来源:政协君强国号
作者:骆燕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