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错改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行稳致远——“十一个坚持”在人民法院生动实践综述之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24 08:52:43   浏览次数:1  发布人:1e6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中国审判》杂志今年自第1期起陆续推出“聚焦‘十一个坚持’”系列策划。本期围绕“聚焦‘十一个坚持’之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推出一组封面文章,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中国国情,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摄影 龚伽一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文| 本刊记者 沈洋道路决定命运,道路

    编者按

    《中国审判》杂志今年自第1期起陆续推出“聚焦‘十一个坚持’”系列策划。本期围绕“聚焦‘十一个坚持’之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推出一组封面文章,充分展示人民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中国国情,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以飨读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摄影 龚伽一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本刊记者 沈洋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谱写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深刻揭示了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阐述“十一个坚持”时,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了深刻论述。走出一条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时代之需,更是使命所系。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完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快马加鞭未下鞍,人民司法的脚步始终与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同频共振。司法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既关乎法律,也关乎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牵动着人民心中关于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

    01

    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浙江杭州,“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以下简称《宪法草案》)的展品前,不少游客静静驻足观看。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共有1.5亿余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余条修改、补充意见;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的诞生,见证了新中国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望峥嵘历程,一条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线清晰可见。

    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的起点,也直面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与推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首次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02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2023年下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是各领域最“出圈”的热词之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近年来,人民法院守护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积极服务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扩充企业转型发展空间;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活力,离不开尊重原创、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启动“版权AI智审”试点工作,以数字技术赋能著作权案件审理,进一步解决涉图片版权案件原创权属认定、相似度比对等难题,降低权利人维权取证难度,有力打击权利滥用,有效防范虚假诉讼,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保护创新,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落实在人民法院审理的每一起知识产权案件中。

    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发布了一起国内两家知名车企之间因大量员工“跳槽”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上诉案。

    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创新规则认定侵权事实、细化责任承担方式,通过司法审判彰显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鲜明态度和打击不正当竞争的坚定决心。

    此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创新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目标需要的科技创新司法保护制度进一步成熟,以高质量审判激励保护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凸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意见》第二部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要求,主要包括两项制度方面的举措,即实施确保司法保护强度与科技创新程度相协调的司法政策、完善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审理标准。

    未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之下,人民法院将在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框架之下,立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方案。

    03

    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

    2016年12月2日,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法槌落下,历时21年的聂树斌案终得沉冤昭雪。不止于此,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都得到依法纠正。

    改革大潮奔涌,总是一浪高过一浪。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责任制改革一直在整个司法改革中居于核心地位,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司法改革的“牛鼻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向着实现司法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印发《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过去规定不完备的制度作出优化调整、落实不到位的方面注重指引督促,实践探索可行的推动巩固定型。

    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谁办案谁负责”成为广泛共识,有效提升司法质效。实施立案登记制度,“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成为历史;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先后展开,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了简案快审、繁案精审,高效便捷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改革举措一环扣一环,维护公平正义的根基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日新月异。

    2024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进一步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完善“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数据资源与在办案件的智能识别关联和精准推送机制,加强“库网”融合发展。

    此前的2024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研发的“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这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以该“大模型”对“一库一网”数据预训练而研发的“库网”融合智能检索系统已试点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

    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

    据介绍,开放人民法院案例库、常态化公布“法答网精选答问”作为司法公开的创新形式,也意在为服务社会监督、公众学法、学者科研、律师诉讼等提供更多渠道,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深层次司法公开的现实需求。这两大法律公共产品,为社会各界学法用法提供了鲜活素材,不仅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民守法,也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妥善化解。

    04

    让“东方之花”更加绚烂

    诉讼服务好不好、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直接关系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大早,安徽某律师事务所的王律师就来到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律师调解工作室,通过音视频调解系统,对一起公司合同纠纷案进行诉前调解。

    打开“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网页,当事人输入纠纷信息,很快便有专人接受咨询、进行评估,指导当事人选择解纷方式。

    高效便捷、成本低廉地化解纠纷——人民群众的期待,正在人民法院各项改革中成为现实图景。

    会稽山下,潺潺枫溪水。62年前,浙江省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从乡村到城镇社区、从陆上到海上、从线下到线上……“枫桥经验”从一地“盆景”发展为各地精彩“枫”景,土生土长的“东方经验”遍地开花。

    作为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人民法庭位于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法庭成为提供司法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

    202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启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项目。经党中央批准,从2023年开始至2035年,每两年评估一次,每次评估创建100家“枫桥式人民法庭”,考评指标聚焦政治建设、执法办案、源头治理、非诉解纷、群众工作、基础建设六个方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推动人民法庭靠前服务,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了让多元解纷更加便捷高效,人民法院全面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打造中国特色在线解纷新模式。

    近年来,各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法律与良俗共通点,充分利用本地群众良善习惯、传统美德、民族风俗等,增进了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文化认同,促进德法共治。

    深度挖掘“和为贵”“无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矛盾更“和平”“和气”解决,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法院从历史典故中提炼思想内涵,通过“六尺巷 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引导矛盾双方相互礼让,化干戈为玉帛。

    这也是各级人民法院立足中国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开辟之“源”、拓展之“根”。调解,这一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东方之花”,正在中华大地绚烂绽放。

    05

    有一种“温暖”叫作司法救助

    不久前,7岁的小覃拿到了第一笔司法救助金。

    家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覃被虐案判结后,根据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决定,给予司法救助金5万元,小覃每个月能拿到550元救助金直到成年。

    这是全国法院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的普通一幕。一头牵着民生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司法救助就是这样一项民生工程。

    据了解,司法救助制度,是指对那些因犯罪行为、侵权行为导致被害人或者其家属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生活因此陷入急迫困难的群众进行救助,是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此为标志,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发展,对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群众的救助由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转向构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联合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综合性政策的形式对我国司法救助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初步建成,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从救助刑事被害人到全面推进完善相关制度,随着国家司法救助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国家司法救助不仅缩短了救助期限、规范了救助范围和标准,而且强化了各界对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的监督,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副主任苏戈表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上,法治伟力正在不断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本期封面及目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3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61期

    编辑/孙敏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1e6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uog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