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雷是宋朝皇室成员,宋太宗赵炅的五世孙。
赵士雷也遗传了家族的艺术天分。
不过他的留存作品极少,《湘乡小景图》是他唯一被确认的真迹。
《湘乡小景图》顾名思义,是一幅小景画,画中描绘了夏日的水塘边,一些水禽悠游嬉戏的场景。
这幅画总让我想起一个词:“岁月静好”。
湘乡小景图
不过这份“岁月静好”似乎并不容易。
从题跋中可知,这是一幅经历许多辗转才留存下来的画作。
它原本是北宋内府藏画,后来流落民间。
明朝时在各个藏家手中不断转卖。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幅画被人献给皇帝。
后雍正将其赐给了臣子。
乾隆在位时又将这幅画收回内府收藏。
伪满洲国建立时,溥仪将一大批从皇宫里偷出来的书画珍品带到了长春,其中就有这幅《湘乡小景图》。
后来,一个叫“王学安”的伪满洲军人得到了这幅画。
解放以后,这幅画重归国家所有。
画作被拿到博物馆时,不仅赵佶的题字残损,画作的大部分也都破损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专家们经过重新修补后的作品。
看卷首处,为宋徽宗赵佶的题字,字迹已残损:()室士雷湘乡()。
这残损的题字透露出画作的坎坷经历。
看画心部分。从右至左:
画作局部
巨石下,水岸边,生长着两个粗大虬曲的古柏。树上几只鸲鹆或静或动,相互顾盼,用彼此的眼神产生关联。
放大其中的一小部分:
你看,无论是叶子的形状、组合,还是三只小鸟的不同姿态,画家刻画得还是很精细、很准确的。
继续看。
湖水中悠游的水鸟两两一组,姿态各异,有的回首等待,有的紧紧依偎,有的追逐打闹,各有生趣。
大树的左侧,可能是破损的缘故,隐隐看到有一只白鹭在向左侧飞去。
顺着它飞行的方向看过去:
画作局部
原来,岸边的伴侣正在安静地等待着它。
这时,另一群鸳鸯缓缓游来。
对岸沙渚,老树虬曲。
沙渚间,水鸟有的觅食,有的等待伙伴。
这时,远处的对岸成了视觉的中心。
画作局部
放大对岸的一个局部:
局部放大
三只水鸟,有聚有散,有动有静,各具形态。
对岸左侧:
局部放大
两只活泼泼的小螃蟹十分可爱。
局部放大
最左侧的一只水鸟,似乎正在张嘴鸣叫着。
它的姿态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好奇,跟随着它的视线向左侧探寻。
这时,我们先停下来看看近景。
局部放大
一块巨石十分醒目。
这块石头稳定了画面,同时,让松散的近景变得紧凑了起来。
巨石四周是一丛一丛的芦苇。
芦苇间有几只水鸟。
画面最左侧:
画作局部
这时,对岸消失在画面中,观者的视线又回到了近景处。
水鸟们自由自在。
看其中的一对水鸟:
局部放大
两棵高大的松树立于画尾。
看松针和八哥的刻画,精细、自然、生动:
局部放大
这两棵树木十分挺拔,和画卷开初的虬曲的树木相互呼应。
空白处为乾隆御题诗。
《湘乡小景图》为绢本设色画,纵43.2cm,横233.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